Friday, May 26

花錢的快感

這陣子有點發瘋地購物,不能自控。

其中一「物」,是股票。明知道是波動市,還會繼續調整,但就是「要」買點東西。這兩周除了中行,另外還入了三隻股票,花光了手頭上的資金。現在手上的股票,只有一隻升了,四隻都跌了下去,但一點心痛的感覺也沒有。

可能這就是所謂女人追求花錢的快感。

像我今天花了二千五百元,買了三條裙,而且都是藍色半截牛仔裙,也不明為甚麼。

Wednesday, May 24

travel travel...

ke, this site is pretty neat. The result was I've visited only 8% of the world! and with all the countries I'm interested to visit, they only comprise 26% of the world! but still, if i made 20% before i die i'd be a happy woman.

Sunday, May 21

何謂local?

又一個很充實的周末:早上起來打稿(不明白為何老闆常常要我短周也交稿)、中午與任總吃飯(周六也要工作)、下午去wakeboard(天氣竟然轉涼,我的指甲凍得變紫)、晚上去吃姪女的滿月酒,午夜再去看da Vinci Code。

先講兩件事:
  1. 原來懂看相的大表姐夫,多年前曾告訴我堂兄,家族中只有他和我會住house,弄得我好不高興,相信必定能找到個好夫婿。(不過雖然我堂兄是大律師,也未見他住house)
  2. 我連剩下唯一的單身好友也失去了,從今起我要孤軍作戰。

再講一講da Vinci Code電影:

不好也不壞。

請先不要擲雞蛋,由於我讀原著時,讀到一半也讀不下去了,所以對電影真的沒有期望。我相信說電影版差的人,主要原因就是太喜愛原著了。不過,我看了電影版後,反覺得書較好看,因為導影嘗試將太多的情節,塞入兩個半小時的框框內,反而令電影失去了懸疑片應有的氣氛。

看到有人在他的blog裡質疑,究竟有多少「locals」能看懂這部片。從前亦聽過本身很local、從未出過國、英文也說得不好、卻只喜歡gweilo的女性朋友,就因為上過基督教中學,亦同樣質疑過,究竟有多少locals能看懂Constantine一片。

Local一字,十分貶意。

我得承認我也是很階級的人,但對再要加入種族原素加以批判的人,我很討厭。我曾是基督徒、每周上禮拜,所以我有資格大聲地反問這批人,知道聖經故事的人,就等如受過高等教育、高人一等嗎?不熟識聖經故事的人,就不能看da Vinci Code或Constantine嗎?電影不也是一種教育,讓觀眾去思考別人的思維方式嗎?他們若看不明白佛教電影,會覺得慚愧嗎?

最後,他們怎麼知道電影院內的「locals」,看不明白電影?

我很討厭以一概全的井底之蛙。

Friday, May 19

變老

不是蓋的,說女人過了廿五的「死線」,會老得很快,我去年就察覺了。但今年日子一天天過,更發現身體大不如前。

  1. 仍努力堅持隔天做gym/跑步/做運動,但越來越乏力。
  2. 晚上睡得越來越多,但白天仍是沒精神。
  3. 不論我多努力節食,就是瘦不下去。
  4. 去年夏天晒出來的tan line,以前隔周就會白回來,但現在仍清晰可見。
  5. 記憶力衰退得嚴重。
  6. 晚上外蒲前已累得在車上睡著。

有時我會想,可能是我公司害的,因為工作時間真的很長。

新聞

所謂新聞,一定要新才有價值,同業之間的競爭,就更要新、快、準。

但我覺得報界許多時候,卻因為尊嚴,而忽略了讀者的利益。

你率先獨家報導,若我不是追到更新和更多的資料,我就索性不寫,或是把有關報導,寫到最小最不顯眼的地方去。

不過,這只限於本地報業的競爭,若是news agency、內地和外國傳媒,又可以大肆引述一番。

但是,除了同業,還有誰會一天看幾份報紙?你不寫,讀者就根本不會知道有這新聞傳在。

前幾天我採訪了匯豐銀行舉辦的全球和港人退休心態調查發佈,其實有些結果也蠻有趣的,像港人認為退休後可以有好的身體、有很好的經濟狀況是最重要,以及寧願不為錢繼續工作,這些心態都是排世界第一的。調查又發現,為改善退休生活,大部份港人都覺得提高退休年齡,和增加強制性供款,都是可行辦法。

不過,回到公司,向老闆「報料」,佢擘頭一句說:「比經濟寫晒,點搞?」還指著早已放在桌上的報章。我呆了看看:「係喎,點解佢地有晒架,連表都有埋咁誇張?搞錯呀,咁搞咩記者會,等我打去公關到嘈下先…」我一言他一語,雖然我有指出其實有些結果和建議很有趣,但最後老闆仍決定:寫簡訊!

行規大家明白,若機構選擇性發放資料,沒份兒的我們沒理由還替你報導出來,還要浪費我的時間參加你的記者會。不過,我們的讀者,就永遠不會知道我們選擇不報導的新聞。

Sunday, May 14

職業病

我的情緒常被小事情困擾。這些小事情,通常都是與錯失機會有關,像買鞋的機會、買股票的機會、未能買到演唱會好位置的機會,和言語上吃虧後反擊的機會等;有些人能很豁達,但我每次事後都會緊緊於懷,整天或整數周鬱悶不快。

就試過幾次,因為回頭想買心儀的服飾時,發現已經售罄,我即氣得淚灑當場,把身邊的人都嚇壞了。

工作上,也會有痛恨自己錯失機會的時候,像運氣好在街上碰到「大人物」、卻沒上前交換名片或想到問某些問題,又或者「打電話給某某」的念頭刷過卻沒有行動,而被別家搶先發現新聞等等情況。

但我有一種職業病,我覺得是很無謂的,會時常令到我的情緒維持低潮狀態。

當政治記者時,很少牽涉身邊的人,鎖定的目標,來來去去都來自政圈。當了財經記者後,尤其是跑銀行新聞後,就發現身邊很多人,都可建立為自己的「消息人士」,因為我的朋友大都來自財經界。

職業病一:
我現在比剛失戀後更積極參加朋友們的派對,尤其是銀行界朋友搞的,逢請必到,還要單刀赴會,因為能更容易結織新朋友。以前你只要長得帥我就有興致跟你聊天,現在只要是你是財經人,我就會立即主動找你聊天。兩者佳非的,除非你很風趣,否則一概免談。

職業病二:
像今天,我參加律帥友人的遊船河活動,船上除了有不同律師外,還有Morgan Stanley和Goldman Sachs的人。心想是交新朋友的好機會,但因為那些ibanker,大都攜眷出席,我一直未有找到機會接近「目標」。我真的沒有勇氣,冒著他們女友的敵視眼光,去作深入交談,所以一直訥悶至下船。就這樣,與媽媽整頓晚餐期間,腦子後還是怪責自己:剛才怎麼沒有把握機會,怎麼這樣不積極?!

我快要瘋掉了!這種情形已不是首次,我知道很無謂;壓力,很多時都是自己製造出來的。